妇女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笔记

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

盖尔·鲁宾
走向妇女人类学

本文通过批判性地综合马克思主义、结构人类学和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性/性别系统'这一开创性概念,用以分析女性压迫的社会根源。

📋 摘要

本文通过批判性地综合马克思主义、结构人类学和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性/性别系统'这一开创性概念,用以分析女性压迫的社会根源。鲁宾论证,女性压迫不能仅用资本主义来解释,而必须理解为一个将生物性转化为社会性别的独立系统。通过分析列维-斯特劳斯的'女性交换'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发展理论,她揭示了亲属关系系统如何将女性转化为被交换的对象,以及强制性异性恋如何成为维持这一系统的关键机制。

🔑 关键词

性/性别系统 女性交换 亲属关系 强制性异性恋 政治经济学
阅读原文

1975年,女性主义人类学家盖尔·鲁宾(Gayle Rubin)发表了《妇女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笔记”》(“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这篇论文成为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奠基性文本之一。通过引入”性/性别系统”(sex/gender system)的概念,鲁宾不仅挑战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女性压迫的理解,更为理解性别、性和权力的关系提供了革命性的理论框架。这篇论文标志着性别研究作为独立学术领域的诞生,其影响延续至今。

理论背景与写作动机

鲁宾写作这篇论文的背景是1970年代初期女性主义理论面临的困境。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试图用资本主义和阶级斗争来解释女性压迫,但这种解释面临明显的局限:女性压迫存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家庭内的性别分工似乎有其独立于生产方式的逻辑;性和性别的问题无法完全还原为经济关系。

作为密歇根大学的本科生,鲁宾在导师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的指导下广泛阅读社会科学和人文理论。她希望成为女性研究专业的学生,但当时还没有这样的项目。因此,她申报了独立研究领域,并于1972年成为该大学第一位女性研究毕业生。

鲁宾的目标是发展一个能够解释女性压迫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论框架,一个既能理解其跨文化存在又能分析其历史变化的框架。

性/性别系统的革命性概念

鲁宾论文的核心贡献是提出了”性/性别系统”这一概念。她将其定义为”社会将生物性(biological sexuality)转化为人类活动产物的一套安排,在这些安排中,这些被转化的性需求得到满足。”

这个概念的革命性在于几个方面:

区分生物性与社会性别:鲁宾是最早系统区分生物性(sex)和社会性别(gender)的理论家之一,展示了性别如何是社会建构而非生物决定的。

超越”父权制”概念:她认为”父权制”这个概念过于模糊和非历史性,无法精确分析不同社会中性别压迫的具体机制。性/性别系统提供了更精确的分析工具。

独立的压迫系统:鲁宾论证,性/性别系统是相对独立于经济生产方式的压迫系统。虽然它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但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动力。

历史性和可变性:不同社会有不同的性/性别系统,这意味着性别安排是历史性的、可变的,因此也是可以改变的。

对列维-斯特劳斯的批判性解读

鲁宾论文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的亲属关系理论的批判性解读。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女性交换是建立亲属关系和社会联盟的基础机制。

鲁宾指出,“女性交换”是一个”诱人而有力的概念”,因为它”将女性压迫置于社会系统而非生物学之中”。但她也批判性地分析了这一概念的含义:

女性作为礼物:在亲属关系系统中,女性被当作礼物在男性之间交换,以建立社会联系。这使女性成为关系的对象而非主体。

性别不对称的起源:交换系统创造了根本的性别不对称——男性是交换者,女性是被交换者。这种不对称成为其他形式性别不平等的基础。

异性恋的强制性:为了使交换系统运作,必须确保女性对男性的性可用性。这导致了强制性异性恋的制度化。

乱伦禁忌的功能:乱伦禁忌不仅禁止某些性关系,更重要的是强制建立更广泛的社会联系,通过女性交换创造联盟。

对弗洛伊德的女性主义重读

论文的另一个关键部分是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理论的女性主义重读。鲁宾不是简单地拒绝精神分析,而是将其作为理解性/性别系统如何在个体心理层面运作的工具。

她的分析包括几个要点:

俄狄浦斯情结的社会性:鲁宾认为,俄狄浦斯情结不是普遍的心理发展阶段,而是特定亲属关系系统的产物。它是将儿童塑造成符合特定性/性别系统要求的过程。

性别身份的生产:精神分析展示了儿童如何获得性别身份,如何学习成为”男性”或”女性”。这个过程充满了压抑、禁止和强制。

双性恋潜能的压抑:鲁宾论证,所有儿童都有双性恋的潜能,但性/性别系统通过俄狄浦斯危机压抑了同性欲望,生产出”正常”的异性恋主体。

女性性欲的压抑:在父权制性/性别系统中,女孩必须从主动转向被动,从阴蒂快感转向阴道快感,从母亲转向父亲。这个过程充满了创伤和损失。

马克思主义与女性压迫

虽然鲁宾批判了马克思主义对女性压迫的还原主义解释,但她也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她运用了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来分析性和性别:

生产与再生产:正如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生产,鲁宾分析了性别的”生产”——社会如何将生物个体转化为性别化的主体。

剩余价值的类比:女性在家庭中的无偿劳动类似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这种剥削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还原为阶级剥削。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鲁宾采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将性/性别系统理解为历史性的、物质的社会关系,而非抽象的文化观念。

革命的必要性:正如马克思主义呼吁推翻资本主义,鲁宾呼吁推翻现有的性/性别系统,创造新的、更平等的性别安排。

理论贡献与影响

《妇女交易》对多个学术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性别研究的独立性:论文帮助确立了性别研究作为独立于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框架。

生物性与社会性别的区分:这种区分成为后来所有性别理论的基础,影响了朱迪斯·巴特勒等理论家的工作。

交叉分析的先驱:虽然没有使用”交叉性”这个词,鲁宾的分析展示了性别、性、亲属关系和经济如何相互构成。

酷儿理论的基础:鲁宾对强制性异性恋和双性恋潜能压抑的分析,为后来的酷儿理论奠定了基础。

批评与辩论

鲁宾的论文也引发了重要的批评和辩论:

过度决定论:文化批评家劳拉·基普尼斯(Laura Kipnis)在2006年质疑,鲁宾使用的精神分析是否导致了对女性生活过于决定论的评估。

历史应用的限制:历史学家琼·沃拉赫·斯科特(Joan Wallach Scott)质疑精神分析是否能有效帮助历史学家解释历史行动者,指出历史主体可能以不同于分析类别的方式生活。

文化特殊性问题:一些批评者认为,鲁宾的分析过于依赖西方的亲属关系和心理发展模型,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文化。

能动性问题:论文被批评过于强调结构和系统,可能低估了个体的能动性和抵抗能力。

方法论创新

鲁宾的论文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创新:

跨学科综合:她创造性地综合了马克思主义、结构人类学和精神分析,展示了如何将不同理论传统用于女性主义分析。

批判性挪用:她不是简单地接受或拒绝男性理论家的工作,而是批判性地重新解读和改造他们的理论为女性主义服务。

理论与政治的结合:论文不仅是学术分析,也是政治宣言,展示了理论工作如何服务于解放政治。

概念创新:通过创造新概念(性/性别系统),她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分析工具。

当代相关性

近五十年后,鲁宾的分析仍然具有强大的相关性:

跨性别权利:性/性别系统的概念帮助理解性别的社会建构性,为跨性别权利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全球化与性别:在全球化时代,理解不同社会的性/性别系统如何相互作用变得更加重要。

新形式的亲属关系:随着同性婚姻、辅助生殖技术等的发展,鲁宾对亲属关系的分析获得新的相关性。

#MeToo运动:对女性作为性对象被交换的分析,帮助理解当代性暴力和性骚扰的系统性本质。

政治意义

鲁宾的分析具有激进的政治含义:

系统性变革的必要:如果女性压迫根源于性/性别系统,那么需要的不是改革而是系统性变革。

性革命的重要性:改变性和性别的社会组织是女性解放的必要条件。

联盟政治:理解不同形式的性和性别压迫如何相互关联,为建立更广泛的解放联盟提供了基础。

乌托邦想象:通过展示现有系统的历史性和可变性,论文打开了想象不同性别安排的空间。

结论:理论作为解放工具

盖尔·鲁宾的《妇女交易》不仅是学术成就,更是解放政治的理论工具。通过提出性/性别系统的概念,她为理解和挑战性别压迫提供了强大的分析框架。

论文的持久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严谨的理论工作如何服务于政治解放。通过批判性地综合不同的理论传统,鲁宾创造了新的理解方式,使我们能够看到看似自然的性别安排实际上是社会建构的、历史性的,因此也是可以改变的。

《妇女交易》提醒我们,女性压迫不是生物命运或历史意外,而是特定社会系统的产物。理解这些系统如何运作是改变它们的第一步。在这个意义上,鲁宾的理论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实践,一种通过理解来实现解放的努力。

这篇论文开启了性别研究的新时代,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界。它为几代女性主义者和性别研究学者提供了理论工具,继续激励着对更公正、更自由的性别安排的追求。正如鲁宾所展示的,理论不仅能够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我们改变世界。

学术讨论

与其他研究者讨论这篇论文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

加入讨论

与其他研究者讨论这篇论文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评论加载中...